研究生教育
學生活動
Happy Hour札記
Happy Hour札記
11月9日下午,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二樓Journal Club會議室,主題為“一米陽光照亮你”的王曉東見面會座無虛席,會議由研究生會主席劉艷芬主持。與會的老師和同學來自NIBS、北京大學、中科院等單位,一場熱烈又深刻的對話在這里展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通過真誠而又幽默的話語,王曉東所長將科研的心路歷程一點一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實事求是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忠于事實始終是第一位的,這是曉東對我們的諄諄告誡。因為誠實,曉東進入了科學的殿堂;因為誠實,曉東成為了科研工作中的佼佼者。大三的實驗課程中,老師要求觀察一種口腔中的微生物,自己覺得看到了便可以下課。當時鐘劃過下課的5點整,指向6點半的時候,其他同學或者看到或者沒看到,都早已離開了實驗室,老師也幾乎將他忘記,準備回家了,曉東一個人還在那兒反復地制片、觀察,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看到。老師為之驚訝,幫他做了片子,告訴他里面有相應的微生物,曉東坦誠地堅持自己沒有看到。5點之前早就可以走人,老師說片子中有該微生物,曉東也可以搪塞過去,然而曉東不怕被老師認為笨,堅持著自己認定的事實。看不看到微生物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這種拋開一切,忠于事實的精神打動了老師,后來力助他讀研、出國深造。是實事求是,讓老師看中了曉東可以有所成就,從而對他加以栽培;同樣是實事求是,在研究中堅持每一個事實,讓曉東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堅韌不拔
要想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取得出色的成績,就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品質。三年半的時間,一篇文章未出,有多少人還能笑傲面對?曉東做到了,于是,他成功了!攻讀博士期間,曉東第一年就發表了論文,可見他的基礎和資質都很棒;在讀博士期間,曉東常常工作到深夜兩點,可見他是多么的勤奮。然而,在隨后的三年半中,他卻一篇論文都未能發表,每天夜里需要繞著街區開車才能讓心情平靜下來。換作他人,也許早就換其他課題了,或者認為自己壓根就不適合做科研,改其他工作了。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探求RNA與蛋白相互作用的奧秘,曉東執著地堅持著。畢業的時候,曉東只有第一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不出色甚至很差的博士經歷。然而,曉東深信在沒有論文的這三年半中,自己同樣得到了的優秀的鍛煉,自己已經很好地掌握了做科研的方法。在博后階段,出乎大家的意料,曉東接手了一個21個博士后年都沒能完成的課題,一般人的理解中,這絕對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然而自信的曉東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便將這個課題漂亮地解決了。對自己了解基礎上的堅韌不拔,讓曉東順利走過了嚴冬,迎來了科研生涯中的春天,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科學之美
看到生命的和諧與美麗,是一種超凡脫俗神仙般的享受。當發現轉錄因子在膜上出現時,曉東先是覺得不可思議,繼而頓悟,心中豁然開朗的同時,為生命的美所深深折服,并體驗到了無上的享受。生命是奇妙的,同時它是復雜的,在發現生命的奧秘之前,一切都是無法預測的。科學的美正是在于這個發現的過程,用曉東的話說,這是一個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過程。根據前面的積累,人類會用自己智慧的大腦去假設各種可能,繼而通過實驗去驗證和探求,將客觀世界一點點展示在世人的眼前。當大自然的奧秘在自己的努力下一點點被揭示出來,并展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和諧之美時,每個科研工作者都將受到強烈的震撼,同時感到無比的滿足。當看到并理解了轉錄因子為什么會出現在膜上并和脂類結合在一起時,曉東搬了把椅子坐在走廊上,甜蜜和興奮充斥著渾身上下的每一個細胞,科學之美將他緊緊包圍,直至良久。和科學之美的一次又一次親密接觸,讓曉東不斷獲取繼續探索生命科學奧秘的信心和勇氣,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們從曉東身上學到許多要成為一名優秀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品質;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一位優秀科學家的風采。
(NIBS研究生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