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內動態
蘇俊博士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近日,中國35位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人才入選了2022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這一消息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上正式揭曉。這35位中國青年才俊來自計算機、生物和生命科學、化學、物理、材料、半導體、量子計算等各個領域,他們以自己的才智和熱情引領著新興科技創新的未來。

圖丨2022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入選者合照
其中,蘇俊博士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因其揭示了人類卵子經常錯誤分離染色體的分子機理,并提出了首個增加人類卵母細胞紡錘體組裝和染色體分離準確性的防治方案而入選。
蘇俊博士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女性生殖健康是當今社會面臨人口老化的重要焦點之一。20%-50% 的人類卵子是非整倍體,帶有過多或過少的染色體。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卵子受精后會產生發育異常的胚胎,從而導致女性不育、流產和唐氏綜合癥等遺傳病。卵母細胞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錯誤地分離染色體是造成卵子染色體數目異常的主要原因,闡明這一現象的成因對于女性生殖和醫學輔助生殖具有重要價值。
博士期間,蘇俊優化了 Trim-Away 急性蛋白降解技術,使卵母細胞和著床前胚胎經處理后的存活率和發育率提升至 90%。通過系統定位 70 個不同的蛋白,蘇俊在不同哺乳動物卵子的紡錘體上發現了過往未被報道的液狀紡錘體結構域。液狀紡錘體結構域在紡錘體微管附近收納并調動微管調控因子,從而在無中心體下促進紡錘體組裝。
他首次把液液相分離引進哺乳動物生殖領域,并利用這個生物物理概念闡明了卵母細胞無中心體紡錘體的組裝機制。
此外,蘇俊鑒定出紡錘體的穩定性取決于一個名為 KIFC1 的負端定向驅動蛋白。他繼而發現哺乳動物的卵母細胞大多高度表達 KIFC1,唯獨人類卵母細胞缺乏 KIFC1。通過引入外源的 KIFC1 蛋白,成功提高了人類卵母細胞組裝紡錘體和分離染色體的準確性,首次為防治卵子染色體數目異常帶來了可能。
總體而言,蘇俊的研究成果有被轉化至生殖中心以改善人類輔助生殖的效率和結果,并提升女性生殖能力的巨大潛力。
Innovators Under 35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作為一家具有全球視野的科技智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開始,每年都會從全球新興科技和創新應用中篩選35歲以下的創新領袖人物,這些人對未來科技發展有深遠影響。評選結果形成全球創新青年英雄榜,即“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TR35),涵蓋但不限于生物技術、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領域。
隨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加上入選名單上的中國人數不斷增加,自2017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R35評選首次在中國落地,并專注于挖掘新興科技創新領域的中國青年力量。在過去的六年里,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入選,他們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值得被記錄下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成果值得被中國甚至全世界所關注。